“黨建+治理”新模式 推進社區治理體系
時間:2023-11-03 21:38 作者: 點擊:次
深化融合發展,“煙火氣”和“市井味”相融合新場景回暖了文旅市場,消防安全等治理問題,“巷長團”牽頭為街區商戶搭建溝通平臺,上城區紫陽街道木場巷社區是望南
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,居民需求日趨多元化,社區融合治理難度日漸增大。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聚焦黨建核心引領,積極探索“黨建+治理”新模式,促進社區大融合,摸索出基層治理的創新之路。
“黨建+文旅”居民巷長共治共理。如何推動文旅新業態與社區治理相結合,深化融合發展,成為了街道工作的重要著力點,“煙火氣”和“市井味”相融合新場景回暖了文旅市場。上城區紫陽街道地處南宋皇城遺址,轄區內分散著的二十三坊巷,或寬或窄,交錯縱橫,自成一格,承載著杭州的歷史文化,充滿著市井煙火氣。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在老墻門下開啟一段城市漫游,隨著客流量的增多隨之產生了不少環境衛生、消防安全等治理問題。紫陽街道持續推動“巷長團”機制落地,鼓勵街區內的商戶、居民黨員志愿者擔任“巷長”。“巷長團”牽頭為街區商戶搭建溝通平臺,為外賣小哥打造服務陣地,為居民梳理意見建議,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帶動打造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紅色街巷。
“黨建+回遷”新老鄰居互幫互助。提升屬地居民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,能夠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作用,有效提高居民生活歸屬感和幸福感。上城區紫陽街道木場巷社區是望南地塊回遷安置社區,已經完成了從破舊“城中村”到“最美安置房”的蝶變,隨著多個安置小區進入交付階段,亟需實現“老鄰”與“新居”的融合。木場巷社區黨委發揮“老鄰”相識、相知、相熟和相助優勢,理順小區內各組織的關系,搭建“小區綜合黨委、業委會、物業”新三方協同平臺,實現三方同頻共振,推動形成回遷安置小區治理共同體。圍繞居民區公共事務,制定了“三鄰議事法”,引導黨員骨干帶頭參與基層民主協商,形成民事民議、民事民管、民事民辦的多層次治理格局,全面發揮互幫互助、相互交流、相互感化作用。
“黨建+就業”社企雙贏推動共富。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、根基工程,是
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。就業充分、社保完善,人民群眾的
社會獲得感、參與感就更足。社區有部分居民由于年齡偏大、學歷不高、技能缺乏等問題,在就業路上不斷受阻。為了解決這部分居民就業難的問題,當好就業“紅娘”,上城區紫陽街道通過黨建聯建力量,優化陣地布局,將街道的閑置空間進行提升打造,營造出舒心、輕松的工作氛圍,建設打造集培訓學習、加工制作、售賣服務于一體的共富工坊,廣泛吸納轄區失業人員、低收入群體實現家門口就近就便就業。同時,依托各級黨組織整合資源,積極拓展信息對接渠道,吸收合適的企業為工坊尋求發展資源,形成相對固定的來料加工等合作,街企協作形成共富鏈條。
(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選調生 周依甸)